“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春节是辞旧岁迎新年的日子,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寒假已接近尾声,很多孩子的作业中都有需要写关于春节的作文,那么怎样才能把春节作文写精彩呢?
写作指导
一、春节作文写什么?
1.必须是发生在春节里的事儿。
2.一定是春节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儿。
3.也可以是春节里最可笑的事儿。
4.或者是春节里自己不明白的事儿。
5.或者是春节里的风俗习惯。
春节期间发生的,让你开心的、难忘的、印象深刻的、有不同于往年感受的事,也可以介绍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或相关的风俗活动。总之,就是春节里发生的你最想告诉大家的事儿。
我们可以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把"春节"具体划分为传统习俗、民间工艺等小的文化话题来写。像春节习俗中的吃饺子、"福"字要倒贴、贴对联、赏花灯、喝腊八粥,民间工艺中的年画、剪纸、中国结等内容都可以写。 归结为“六”内容:人、事、物、景、情、理。
例: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上网进行了查阅,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有这样一则传说。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积极响应,就这样瞒过了天帝。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经历,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这项风俗也逐渐延续下来了。
二、春节作文表现什么主题?
以春节期间的经历、见闻为基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写进作文。归结为六主题:亲情、成长、感悟、文化、怀念、快乐。
三、写作思路
#思路1:
开头:开门见山,引出你要写的春节期间发生的事。
中间:运用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写事情,加入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让事情一波三折。
结尾:谈谈从这次经历中所得的感悟或者抒发情感。
#思路2:
开头:排比句开头,点明你要介绍的春节传统风俗或新风尚。
中间:可以介绍春节风俗的来历或传说,也可以描述一次春节期间的传统风俗活动,比如:写对联、吃年夜饭,还可以写出春节期间的新风尚,比如:微信红包、视频拜年等。
结尾:谈谈自己对于传统风俗或新风尚的看法。
四、凤头豹尾
#01写好开头:
1.排比式开头: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声声爆竹响彻夜空,一张张笑脸灿烂绽开——新年将至!
2.场景式开头: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暖暖的红日照耀着千家万户,大街小巷都挂起了红灯笼,人们脸上的口罩也变成了喜庆的中国红,辛丑牛年正迈着轻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02写好结尾:
1.感悟式结尾: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不能去亲朋好友家里拜年,不能去逛热闹非凡的庙会,有些人甚至不能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但是年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依然是沉甸甸的,今年不能团聚是为了来年更好的团聚!
2.引用式结尾:“感谢着人间爱,传承了千万年,亲邻好友笑开颜,梦里梦外喜悦春光暖……”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小岳岳的歌声,这不正是春节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吗?
五、技巧点拨
#01抓独特经历
自己关于春节的经历中有哪些是同学们没有的,无论快乐的或者悲伤的,或者是对春节这个节日本身及其文化风俗的独特见解,再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再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
例:今年我们这里不能燃放烟花爆竹,但是为了不减过年喜庆的年味儿,爸爸献出了一个妙计:用气球做爆竹。他带我去超市采购了几百只不同颜色的气球和几米长的彩色绳子,回到家我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吹起气球来,可是刚吹了几个气球,腮帮子就变得僵硬无比,不听使唤了。
爸爸看到我的惨样,哈哈大笑:“看把你急的,累坏了吧,你得用这个秘密武器。”只见爸爸拿出了一台电动充气泵,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很快把气球都充好了气,然后把气球像鞭炮一样绑在彩绳上,气球爆竹就做好啦!
#02抓细节描写
写春节作文时,为了把事情写详细,要围绕主题,把能体现主题的那些细节写具体,写详细。比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例:为了过一个干净舒心的新年,全家大扫除开始了。爸爸迅速拿着吸尘器在客厅里弄来摆去,妈妈先把电视机轻轻地挪动一下位置,然后又用扫帚把电视机后面的“客人”请了出来。妈妈嘴里还念叨着:“扫帚在手,灰尘就别想走。”我也没闲着,拿着抹布,沾了水,先擦窗户玻璃,比较高处的玻璃够不着怎么办?我就把抹布绑在竹竿上擦高处。哈哈,我够聪明吧!不一会儿,我就把玻璃擦得一干二净了,可我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素材锦集
一、关于春节的传说
传说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传说二: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二、描写春节的好词好句
好词:
普天同庆 合家欢乐 辞旧迎新 欢天喜地
万家灯火 大地回春 歌舞升平 合家团聚
新春佳节 载歌载舞 恭贺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多福多寿 财运亨通 健康长寿
开春大吉 花开富贵 恭喜发财 恭贺春节
财源广进 恭贺新喜 财运亨通 合家欢乐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万事顺意 幸福美满
美梦连连 吉祥如意 万事顺利 荣华富贵
一帆风顺 金玉满堂 五福临门 龙凤呈祥
龙门精神 百业兴旺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好诗句: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玉兔将临门,祝福处处存。爆竹天天笑,喜事朝朝闻。——卢利斯《新年好》。
3、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4、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7、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温庭筠《烧歌》
8、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好句:
1.年是一艘大船,每每停泊在腊月的港湾,让那些快乐的、忧伤的心思挤挤挨挨、上上下下。年是风,年是雪,年是吐着热气的呼吸,年是倒贴的福字,年是热腾腾馒头上鲜艳的红点,把问候和祝福捎给每一盏不眠的灯花,把温馨和感动送进每一扇敞开的心扉……
2.春节是我们一切感情的归宿,春节是我们所有哲学的基础。有了春节,生活不再乏味,人生有了意义。有了春节,回家有了理由,喝酒有了主题。
3.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买年画,有的买年货,有的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
4.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
5.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她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除夕是母亲渴盼的眼睛,千万里外的游子为了她归心似箭、日夜兼程。不能和母亲团圆的孩子们,也能看到母亲的眼睛、听到母亲的呼唤、扑进母亲的怀中。
6.当我敲上“春节”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似乎尘埃落定。其实,如果按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还是“进行式”而不是“过去式”。在我的家乡,只有过了正月十五,那个盛满春节各类点心的圆形团盒才会从茶几上撤下,也就预示着“年”已过完,不再走亲戚拜年。
7. 盼呀盼呀,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很多,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板凳围着火炉开电视,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8. 一年的日子是诗集,正月就是色彩斑斓的封面。封面上画着玻璃窗上喜鹊登梅肥猪拱门的喧闹,画着脆生生的鞭炮炸响的粗门大嗓,画着大街上高跷旱船的豪壮和潇洒。
三、名家笔下的新年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梁实秋《过年》
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还记着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老舍《老舍自传》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莫言《过去的年》